在我國,穿村鎮公路上所發生的交通事故數量在交通事故總量中占據不小的比率,很多事故場景令人扼腕痛惜,不僅生命財產遭受損失,還給事故傷害者及家屬造成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和精神痛楚。如何規避穿村鎮公路上的事故發生,就有必要從其典型的交通安全隱患特征入手研究,并給出對應技術性措施對策,以消除隱患,提升安全等級系數,本文將逐一展開論述:
(一)支路匯入叉口較多。
很多村鎮道路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形成,“三步一缺、五步有口”,家家門前都有通道匯入公路,還另有農田口、灌溉口、村村隔道等,車輛行經,冷不丁就有行人竄出,謹慎駕駛有防范意識的,能通過急踩制動緊急避開;毫無思想準備的,可能還能猛打方向,僥幸避開,而大部分可能就成了事故肇事者了。對于此類叉口較多的村鎮路段,建議在道路兩側設置隔離護欄,非必須通道,原則上一律關閉;在通道兩側來車方向,提前設置“前方叉口”警告標志(對于事故頻發區域、人員出沒較多叉口應采用“太陽能LED主動發光標志牌”),有條件的,可設置帶有紅外檢測功能的,實時檢測接入口的人員占道狀態,并自動反饋給前端的人員出沒警告標志牌中,實現人員出沒信息的實時互動;在叉口匯入點前方設置橡膠減速帶,硬性減速措施。
(二)通行路權不明,或管理失效。
村鎮路段,常??吹椒菣C動車、電動車,大搖大擺地駛入機動車道,機非混行現象很是嚴重,常常看到機動車被夾在其中,即使按喇叭示意讓行,而非機動車仍然我行我素,毫無避讓之意,有些是因為非機動車的路權不明,沒有自己的專屬通道;有些是明明有單獨的非機動車道,而非機動車騎行人由于個人偏好,就是喜歡在路中間行駛,屬交通管理失效,這種機非混行的現象,極易造成碰擦事故。建議對道路實施合理渠化,分配單獨的非機動道,并保證其延續性,設置必要的機動車道指示標志及地面標識;對于機非混性特別嚴重地區,應設置必要的機動隔離護欄,采用機非硬性隔離措施。對于較大的交叉口,應設置單獨的非機動車信號燈,以提供非機動車通行的專屬燈盤信號。
(三)速度管控缺失。
“十次事故,九次快!”據筆者觀察統計,在穿村鎮公路尚,除在部分有監控攝像頭的路段前后,司機尚能在限速值內通行,其他路段,80%的司機都處于超速狀態。首先要承認有很多路段的限速值設置是不合理的,能低盡低,“甭管合不合理,先掛個最低的限速,出了事問責,誰讓你沒按這個低速行駛的?!”殊不知,其一,不合理的過低限速,司機是沒有耐心的,你掛你的標志,我行我的車,“限速標志”形同虛設,失去意義;其二,過低限速,也是對道路資源、能源資源的變現浪費,3分鐘能通過的路段,必須得讓所有車輛6分鐘才能通過,不是資源浪費,是什么?!依據國標《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 第5部分:限制速度》(GB5768.5-2017)提出:“確定限制速度應考慮運行速度,通常采用第85%位速度”,并就如何確定具體限速值給出了明確的計算方法。道路限速管理措施,除應設置必要的限速禁令標志,還可設置對應的測速監控探頭(單點測速、或區間測速)、聲光影雷達速度監測反饋裝置;設置橡膠減速帶;設置縱向減速地面標識,和穩凈化的減速措施。
(四)道路線型不規則。
魯迅說過,“世間本無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很多村鎮道路,由于自古以來,村民就近方便,并未按村路規劃的角度,形成了短距離、就方便的很多畸形道路,后來村村通工程,大部分是基于原有道路路形的基礎上鋪設的,為此,遺留了很多畸形交叉口,常常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交叉口優化設計,而致路口隱患叢升,如:視覺遮擋、交通流側向沖突、流量放行不合理而影響路口整體通行效率等。建議對此類交叉口,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專用的設計團隊實施優化設計,應用導流線遮蓋多余空間,固化車輛通行軌跡,合理分配交通流量,明確通行路權等,并配備相應的導流設施、導向設施、道路線型誘導設施,提升畸形叉口、不規則線形道路的通行安全等級。
(五)臨水路段、障礙物警
在我國南方很多村鎮,多山多水,公路穿梭其中,優點是:沿途風景秀美,不至于駕駛疲勞;缺點是:過度沉迷景色,極易分心駕駛,甚或駐車路邊、拍照打卡,而道路皆為臨水臨巖,稍不留神,極易落水、下邊溝。此類道路,除設置必要的臨水臨巖、防墜物、防撞障礙物等提示危險源的警告標志,還應根據現場需要,設置主動發光示廓燈、主動發光輪廓標、防撞護欄、隔離墩、防撞水嗎、交通錐、彈性警示柱、三角墊等,其安全治理思維:優先安全預警、其次安全引導、最后碰撞減損。有條件的,可做全三種安全措施。
(六)大貨車視距盲區問題
穿村鎮公路,不同于市區道路,肯定是在物流線路規劃區域內,貨車流量必然有所分布,而貨車駕駛存在一個最大的操作性隱患,即:“大貨車右輪視距盲區”,這類專題,很多專業論文及“公眾號”都有專文闡述,此處不在詳述。推薦部分發光標志版面如下:
以上為小編整理的穿村鎮公路常見交通安全隱患特征及技術性措施對策專題,供同行參考,或致電陳工(13776419300)做進一步技術交流。
文章評論(0)